《古音律吕三类》二卷
著者将汉字音分为曳音即律、引声即吕二声以及喉音、舌音、唇音三类,亦据此法将古韵十部归于六部,将各部各韵中所含之音以反切列出,更举出各音代表字,制成古音表即此书也。书中篆书记与《说文》之音不同者,楷书记今音与后世讹音相关者,著者新补文字反切者朱书书之,由此整理排比所有字音。
————————————————————
(1)即新村出(1876—1967),明治、昭和时期语言学家。旧姓关口,号重山。曾任京都大学教授。著有《新村出全集》。曾校勘《大言海》,编纂《广辞苑》。——译者
(2)此当指以李梦阳、王世贞等人为代表的前后七子,他们是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的代表性人物。前七子是以李梦阳为核心,有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他们的主要活动时间在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年间。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他们的主要活动时间在嘉靖(1522—1566)至万历(1573—1619)中期。——译者
(3)方以智(1579—1671),明代音韵学家。其所撰《通雅》是一部杂考事物名称和训诂、音韵的书,凡52卷,卷首3卷,《四库全书总目》归入“杂家杂考”类。该书凡举名称、事物音义都逐一详加考证,辩驳音义相传之误,书中不乏对文字、声音、训诂的精辟见解。《通雅》对清代的学者产生很大的影响。——译者
(4)文雄(1698—1763),江户时代中期净土宗僧人,音韵学家。参见前注。——译者
(5)参见前注。——译者
(6)《唐韵》是在隋代陆法言《切韵》基础上修订的一部韵书,作者唐代孙愐。《切韵》是一部韵书史上划时代的著述,其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又成为后世韵书发展的基础。《唐韵》在《切韵》的基础上编撰得更为详密精致,也更具有字典的性质。——译者
(7)贾公彦,唐代经学家,生卒年不详。洺州永年(今属河北)人。永徽(650—655年间官至太学博士。著有《周礼义疏》、《仪礼义疏》,均收入《十三经注疏》。——译者
(8)即《周礼义疏》。——译者
(9)徐铉(917—992),五代时期文字学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徐锴(920—974),五代时期文字训诂学家。徐铉弟。字楚全。著有《说文解字系传》、《说文解字韵谱》。——译者
(10)即《一切经音义》(玄应),解释佛经字义的书。唐代大恩寺翻经沙门释玄应撰,凡25卷。此书仿陆德明《经典释文》例,从经中择字为注,形音义三者兼顾。梵语名号也一律注明音读,解说所释文字当否。注中所引古书,除经传注释外,以古字书训诂书为多,其中大都早已亡佚,故对研究古代训诂极具价值。——译者
(11)《一切经音义》(慧琳),解释佛经音字义的书。唐代翻经沙门释慧琳撰。唐贞观年间玄应曾撰《众经音义》25卷(亦称《一切经音义》,参见前注)。慧琳这部书所著的是贞观以后新翻译的经论和玄应没有注过的一些书,凡100卷,始于《大般若经》,终于《护命法》,总1300部,5700余卷。其把玄应音和慧苑华严音义也收纳在内,可说是佛经音义集大成者。慧琳此书成于中唐时期,所见古书极多,审辨声音,诠解字义,原原本本,较玄应书更为精详。——译者
(12)《正字通》由明代崇祯末年国子监生张自烈编撰,全书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共12卷,214部。部首次序与每部之内的字次均按笔画多少排列,亦列出方言俗语之意。清代修《康熙字典》即根据此书而更为详备,至今在辞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译者
(13)汪荣宝(1878—1932),音韵学家、诗人。字衮甫,别号思玄,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光绪年间曾任兵部京曹,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任译学馆教习、京师大学堂监督等职,并为简字研究会、读音统一会会员。民国时期先后任驻比利时、瑞士、日本公使。著有《法言义疏》、《思玄堂诗》、《清史讲义》等。其著名论文《歌戈鱼虞模古读考》用梵汉对音、日译吴音和日译汉音等材料进行汉语古音的比较研究,对中国的音韵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译者
(14)江永(1681—1762),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字慎修,江西婺源人。博学多识,通天文、地理,精于音理,注重审音,撰《古韵标准》,定古韵为十三部;《音学辨微》、《四声切韵表》阐明等韵学及韵书中分韵的原理。另著有《近思录集解》、《律吕阐微》等。——译者
(15)江有诰(?—1851),清代音韵学家。字晋三,号古愚,安徽歙县人。其以等韵作为辅助手段,从一字两读、谐声偏旁和先秦韵文押韵三个方面分析古韵,从而解决了平入相配和四声相配的问题。还按“同声必同部”的原则制作了《谐声表》,这些都对古音研究产生重要影响。江有诰还是第一个非常肯定地提出古音有四声的学者。著有《音学十书》等。——译者
(16)即盐谷宕阴(1809—1867),幕末儒学家。名世弘,字毅侯,别号九里香园、悔山、晚香庐。1824年(文政七)入昌平黉学习,曾从松崎慊堂学习。著有《宕阴存稿》(13卷)等。——译者
(17)即安井息轩(1798—1876),幕末、明治时期学者。曾从学松崎慊堂。参见前注。——译者
(18)佐藤一斋(1772—1859),江户时代后期儒学家。初名信行,后为坦,字大道,通称几久藏、捨藏。曾先后从学井上四明、鹰见星皐、中井竹山、林信敬等。任昌平黉教授。门下有渡边华山、佐久间象山、安积艮斋、中村正直等。著有《言志录》、《论语栏外书》、《中庸栏外书》等。——译者
(19)广濑旭庄(1807—1863),江户时代后期儒学家、诗人。广濑淡窗之弟。名谦,通称谦吉,别号秋村、梅墩。著有《梅墩诗钞》、《追思录》。——译者
(20)即赖山阳(1780—1832),江户时代后期汉诗人、儒学家。参见前注。——译者
(21)即梁川星岩(1789—1858),江户时代后期汉诗人。字公图、伯兔,通称长澄,后改称新十郎。其妻红兰亦为著名汉诗人。著有《西征诗》、《星岩先生遗稿》等。——译者